仁德[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]

仁德(1926—2001),生於泰縣白馬前港村(現屬泰州市高港區),俗名李德海,兄弟3人排行老二,父親李永書,母親于氏。由於家境貧寒,1936年農曆六月初三(韋馱菩薩聖誕日),由母親送他至鄰鄉塘灣的太尉庵出家,從此步入佛門。

學習佛典

在太尉庵里,師公石點法師、師父松琴法師從《論語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等儒家開始,給仁德系統地傳授儒學文化,繼而教他佛典,學習經、律、論、藏,更重修行。

1948年三月初六,仁德前往南京古林寺求授三壇大戒,成了一位比丘。1949年秋,仁德赴禪宗名剎揚州高旻寺參學,禪慧和尚喜歡這位在佛學上嶄露頭角的年輕僧人,便邀請仁德擔任了知客師。在此期間,仁德不僅把一座千年古剎管理得井井有條,而且自己也獲得了“不倒單”的禪悅,繼而又成功地完成了“持午”(一日一餐,過午不食)的修煉。

1955年9月仁德離開高旻寺,前往終南山修學。在終南山蓮花洞(當年淨土宗大師印光出家發心的地方)作了為期7天的“打餓七”。即以“禪悅”為食,不飲滴水,不進粒米,禪定思維,以求進一步的人生開悟,並留下了與野獸為伴、與巨蟒對話的佳話。

1957年春,仁德赴江西雲居山真如寺拜望近代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。看到這位氣定神閒的118歲老人,感受他那種高山流水、涓流不息般的精神境界,仁德深感受益匪淺。同年9月,一個偶然機會,仁德來到安徽九華山參拜地藏菩薩,從而結成了他與九華山的歷史因緣。

創辦九華佛學院

1965年,仁德被推選為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,從一個獨來獨往的僧人,成為一個名山勝地的佛教界領袖,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。

仁德法師在九華山40多年,山上幾十座被毀的寺廟,在他的操持下,重新擴建,翻了新,佛像裝了金,方圓百里的道場雄偉而莊嚴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仁德法師在九華山創辦了九華佛學院,培養了眾多的青年僧人,弟子遍及海內外,佛學院也因此被譽為“九華山新時期僧伽教育的搖籃”。

成就

仁德法師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、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、九華山佛學院院長、九華山祗園寺第四十八任方丈、地藏大銅像籌建委員會主任等職,2001年8月23日在九華山圓寂,世壽76歲。2006年,由居士錢虔出資,馬鞍山市雕塑院院長、雕塑家唐亞明雕塑的仁德法師青銅像在九華山佛學院落成,一代宗師與九華山永恆相依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